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追捧,从观众对于汉字的巨大热情中,可以窥见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向心力。然而,凡事都存在着两面性,汉字热的背后,也恰好折射出在这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人忽略汉字书写的现状。然而信息化的洪流不可阻挡,与其杞人忧天,不如顺势而为,借助信息技术让汉字传承创新,遨游于更广阔的文明空间。今年第23届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简称“表演赛”)便将汉字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设立了“汉字成画”赛事项目,让广大儿童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比赛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领略汉字的另类之美,成为本届赛事的新亮点。
表演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卫计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中国科协、儿基会联合主办,威盛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独家承办并冠名赞助,是我国坚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普及面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公益性最强的儿童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活动。第23届表演赛将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开赛,3-18岁儿童青少年可在计算机表演赛官网(http://www.wotime.com.cn/)报名,最新消息请随时关注新浪微博“我Time网”。
用信息技术弘扬民族文化
表演赛的比赛项目分为网络基础赛、多媒体制作赛、高端赛三大部分,在赛事内容上一直保持前瞻性和实时性,集结了各类科技理念和社会热点元素。在多媒体制作赛中的“创意绘画涂鸦”赛上,参赛选手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在“画、亲、善、和、超”5个汉字中任意选取一个,利用多媒体软件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延伸、变形、拓展,融入绘画元素,创作出一幅以该汉字为核心元素的参赛作品。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至少拥有5千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汉字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成为笔画构成的方块形字符,但汉字“象形”的构字原理一直没有改变。以“瓜”字为例,“形状像瓜”——左右的“丿”和“乀”表示藤,中间“乚”表示瓜。今天的简体字也是经过多年的历史,由图画不断演变得来的。本届“创意绘画涂鸦赛”通过回归汉字“画”的本质,进一步探寻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参赛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同属于多媒体制作赛的“电子音乐制作赛”选择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作为参赛内容。随着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儿童青少年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乐创作日益流行起来,而“电子音乐制作赛”则为热爱音乐创作的孩子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充满乐趣的参赛过程中,选手需要从三首传统民族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阿里山的姑娘》中选择一首,在保证旋律的完整的基础上,运用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对乐曲的调性、节拍、速度甚至乐曲风格进行变换,使广大青少年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把握前沿科技,贴近日常生活
表演赛始终紧跟时代潮流,让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比赛过程中接触并学习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一直为外界所称道。本届高端赛中的“创新挑战赛”,便结合了目前IT领域最热门的“大数据”概念,选手需要提交一份基于大数据、与儿童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或服务,并要求参赛作品具有社会价值并能真正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诸如黑客入侵、密码破译等安全隐患与日俱增。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被谈及。“信息安全对抗赛”采用通关挑战的方式,在密码破解、系统防御、病毒清除等方面展开比拼,在与“黑客”的博弈中,选手学习了信息安全知识,增强了信息安全意识;在“手机应用开发赛”中,选手将独立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手机软件。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赛事项目中,选手将感受到“高科技”的“趣味性”,在提高自身信息技能的同时,更愉悦了身心,体会了成长。
表演赛不仅与前沿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其内容也非常贴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此次“3D创意搭建赛”要求参赛者利用虚拟积木搭建一座理想中的小屋,此举不仅能增强孩子对建模、设计的理解及应用,还能引导孩子积极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为了呼吁人们珍惜粮食,节约资源, “微视频创作赛”要求选手拍摄并提交一段微视频,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在“3D仿真机器人赛”中,选手需要独立编写程序,使机器人完成广场嘉年华、狂欢大冒险、极地探险等一系列趣味任务,比赛现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园,整个比赛过程极具趣味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素质的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强盛的希望,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所在。表演赛举办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比赛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鼓舞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已经使数千万的孩子从中受益。通过将中国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表演赛为孩子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威盛的努力与坚持下,广大儿童青少年将在表演赛中不断成长,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闻稿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