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机构Gartner给出的全球Q1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中,华为以增幅较大的销售量位居三甲。如今,年销售规模超3900亿人民币、产品和服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列的华为,已然成为了一家技术过硬、品牌成熟的高科技公司。每进军一个领域,华为都蓄势待发、胸有成竹,无论是手机、PC或是平板。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大环境下,华为顺势而为,正式进军平板手机领域,以“跨界”为突破口推出了消费级旗舰机型——揽阅M2青春版平板手机。
华为揽阅M2青春版定位年轻时尚,配备7英寸超大屏幕,搭载侧边指纹识别技术,高通八核64位处理器配3G大运存,支持4G全网通和双卡双待盲插,如此多高科技的加持,令其与市场上同级别产品相比之下,更显高配置、低价格的绝对优势。那么,华为做平板手机的野心和实力是什么呢?
1、进入平板手机市场的必要性
从2010下半年开始,陆续出现了具有通话、移动网络功能的平板电脑产品,也就是平板手机的雏形。2014年达到了巅峰状态,包括三星、华硕、联想等国内外品牌在内,至今共推出了60余款屏幕大小各异的类似产品。将所有产品的功能参数进行对比,从中不难发现这些产品大多已过时,软硬件配置早已跟不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市场上残存的未退市产品,不仅价格居高不下,而且连基本的指纹识别功能都不具备,每次解锁设备,用户都需要吃力地在大屏幕上输入密码,或者彻底放弃密码锁屏,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做出选择。本质上来说,这些产品在他们的制造者看来,还是个平板电脑,只是顺便提供了通话功能,遵循的是聊胜于无的理念,并没有更深地把握用户的真正痛点。所以当手机的屏幕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这些产品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真正能兼顾用户大屏极致体验、移动便携性以及安全性等诸多需求,将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合二为一的平板手机应运而生。
2、把握用户真正痛点
集合了两部4G全网通手机+一部平板电脑功能的华为揽阅M2青春版,让用户不用再随身携带多款智能终端,只需一款便能轻松玩转移动互联网。并且将产品设计得更具时尚感,拥有年轻人喜爱的多彩时尚外观,厚度也只有8.2mm,重量更是控制在250g以内,带来了极致的轻薄便携性,贴心地为用户出行减负。
而在所有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屏幕,也被华为揽阅M2青春版赋予了新的意义。华为为这块7英寸全高清显示屏潜心打造了多项贴心科技体验,有借助传感器、在户外阳光直射下自动调整屏幕亮度、对比度,让屏幕显示依然清晰的显示增强技术;也有利用先进的PA(Picture Adjustment)色彩模块进行硬件级色彩增强,有效提升画面色彩饱和度,让图像更清晰亮丽,细节更丰富的色彩处理技术;更有能够保护眼睛,有效过滤蓝光的ClariVu2.0。所有这些,只为让用户舒服地看到更具品质感的画面。
为了让用户能不再吃力地输入解锁密码,华为揽阅M2青春版采用了FPC新一代侧边指纹技术,在熄屏状态下解锁仅需0.7秒,用户几乎感觉不到验证指纹的过程。而且对于手指的位置也几乎无任何要求,可以多角度灵敏解锁。侧边指纹技术不仅令华为揽阅M2青春版有着极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还加入了很多花式玩法,通过识别用户手指上细微的动作,实现通过指纹模块来进行拍摄、清除通知等常用操作,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而对于年轻用户普遍关注的性价比,华为揽阅M2青春版更是用旗舰配置和消费级价格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高通八核64位高速处理器,搭配3G大运存,带来了流畅的操作体验,更无惧未来应用升级的挑战。4360mAh高密度锂聚合物电池结合智能节电3.0技术,在正常使用下,带来了将近2天的超长续航,让用户不再为续航焦虑,更无需随身携带充电宝等附加装备增加负担,就可以肆意享受移动互联网的乐趣。
3、产品线的扩大和布局
进入2016年,各大厂商都拿出了看家本领试图在智能终端领域开拓出一片疆土。华为面对多线作战,积极布局、扩大自己的产品线。进入平板手机领域、尝试跨界,短期看是为了填补市场空白、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创新力。长期来看,则强化了品牌力和影响力,在创新产品开发上走在前列。
华为在打造揽阅M2系列上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始终遵循的是科技创新、时尚简约的风格。迄今为止,揽阅M2系列已经推出了4款不同的细分产品,分别是揽阅M2 8.0、揽阅M2 10.0、揽阅M2青春版10.1以及平板手机界的新星——揽阅M2青春版7.0。四款产品独立存在,分别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发力,主打不同的卖点,有的偏重影音体验,有的偏重轻商务,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华为以这条产品线的扩大和布局,给了平板产品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消费者看到不止有市场上那几款古板的选择,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不同的产品。
华为揽阅M2青春版的推出不只是华为向跨界、向平板手机市场的进军,同时也是对年轻时尚消费细分市场的进军,聆听和接受消费者最切身、最真实的需求,力图在品牌、产品、体验、服务各方面提升用户满意度。
(新闻稿 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