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99公益日”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之际,腾讯、阿里、新浪、知乎、链家、VIPKID等互联网公司公益负责人齐聚北京,在腾讯公益思想汇第三期活动上,围绕”互联网与全民公益”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这是难得一见的场景:知名互联网公司同处一桌,却没有台面上的商业互吹,也没有隔空较量的硝烟气息,只有对公益事业共同关切和对行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腾讯公益思想汇《互联网与全民公益》沙龙现场
包括腾讯公益、阿里公益、新浪微公益、新华公益、善源公益等互联网公益平台的负责人,来自盖茨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的中国区代表,来自北师大、中国农大、长江商学院的学术专家,以及来自知乎、链家、VIPKID等企业负责人、《中国慈善家》等媒体代表出席了当天的沙龙活动。
互动分享:做互联网公益的收获和困惑
“在欧洲,不到10%的公益组织需要去争取筹款”,“在美国,大部分的捐赠人年龄在50岁以上”来自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和比尔.盖茨梅琳达基金会的代表分享了海外的经验。相比欧美国家,中国的公益事业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十多年,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益在中国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互联网公益。各科技公司也纷纷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来助力公益,互联网公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沙龙上,各家科技企业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在公益实践中的收获和面临的困惑。
腾讯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在沙龙上表示,在过去12年,腾讯公益坚持只做一件事情,即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腾讯的核心能力助力公益的发展。如今,技术的力量能不能给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向,帮助参与解决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腾讯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在沙龙上做开场发言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王瑞合则介绍说,阿里希望利用技术力量,通过包括区块链、地理位置等技术,让公益产品可以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知道自己的爱心发挥了怎样的价值,甚至能够去追踪它的价值。“如何完善和激励社会化参与,完善运营机制,确实需要公益届的同仁更多交流,通过包括腾讯思想汇在内的各种机会汇共同探讨,合力去做。我们即将召开的95公益周论坛也衷心欢迎大家参加,一起研讨互联网公益的融合与创新话题。”
一个“科技向善”的代表案例《AI驱动志愿者》吸引了沙龙到场人员的关注,新浪微博副总经理董文俊分享了一位教授尝试在海量内容中挖掘能够超前判定抑郁症患者动向的信息,找到之后进行提前干预,已经拯救了800多人的真实故事。董文俊表示,信息无出口、信息溢出无序和信息不对称,这三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越来越严重,新浪之所以今年做“人人公益节”,就是因为上述问题不是某一个平台可以解决的,希望可以推动不同的技术和想法加持到公益中来。
关于企业做公益的困惑,知乎副总裁秦亚洲说,很多企业的公益行为首先缺乏持久性,其次对监测和评估都缺乏科学的模型,如何发挥自身平台的优势去助力公益,需要更好的探索。链家联合创始人贾生平认为,链家在连接社区资源上有优势,8000多家线下门店,3万多个线上平台,还有超过30万经纪人,如何把这些线上线下优势和资源整合起来做公益,是链家目前思考的主要方向。
新华公益主编高海英谈到,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公益传播的成本不是变低了,而是变高了,因为对公益真实性的新闻核查要求越来越高,媒体从业者在对外报道时也面临着区分公益和功利的困惑,能否有技术手段去帮助去提升公益传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中行公益善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博豪则认为,目前国内已经有20余家网络募捐平台,互联网公益在这个层面上已经不缺乏广度,但互联网公益在筹款以外的价值倡导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深度问题上还需要各家企业更多理性思考。
面对科技企业的疑问,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睿表示,任何一个企业其实做公益最好的方式都不是去捐钱,而是把自己的企业先做好,而且能够真正找到自己业务基因跟社会痛点的结合,在这个点上去发力。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认为,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倒逼传统公益进行创新,但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品牌溢价问题给公益机构带来更大的差距和不公平问题,比如泛公益思潮给公益专业性带来的认知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科技公司有更深度的思考。
现场热议:“一块做好事“,为什么不呢?
面对实践中的疑问,能不能一起携手解决这些问题? 99公益日今年提出“一块做好事”,这一提法给了沙龙在场嘉宾极大触动和启发:公益中的个体可以“一起捐”,可以pk捐赠步数,可以通过收取能量共筑“蚂蚁森林”,那么,正如善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博豪在沙龙上说的“公益没有竞争,只有合作和共享”一样,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不能从最纯粹的公益领域开始,探讨更好的联动方式?互联网公益生态共建的探索,如何产生1+1+1大于3的效果?
孙懿表示,每家科技公司的擅长点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尝试在公益领域先把联动的事情做起来。比如,各家互联网公司能否从公益开始,基于自身的技术和数据能力,为公益机构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帮助机构公信力成长?
阿里在做的“3小时公益平台”,已经入驻阿里体系内25个APP,在公益志愿领域颇具影响力。王瑞合说,未来“3小时公益平台”也希望能够和阿里经济体外的平台建立更好的连接,在志愿者领域助力公众的善能、善意、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数字化与公开透明。
新浪微博做公益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能够让公益更大范围的出圈,帮助公益项目沉淀可持续使用的社交资产,董文俊表示,在公益这件事情,希望不同平台之间用户可以真正“无 界”,新浪将9月在“人人公益节”、“99公益日”、“95公益周”这公益节日的宣传推广资源实现互通,在一个点上形成合力,让全中国更多的网民知道9月是属于网民的公益月。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建议,各科技公司可以尝试开放合作,分几步走,有共识有适度的评价,有专业化的介入,几大互联网公益平台一块行动起来,就可以对公益事业的推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嘉宾在发言中,自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瑞合、新浪微博副总经理董文俊、知乎副总裁秦亚洲。
李小云教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给出了互联网公益生态共建的建议,李小云表示,宏观上需要一个联盟,有联盟才能把所谓的规范赋予意义,没有联盟大家不能形成共识。微观上,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数字化公益,这个领域非常大,这正是阿里、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完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推动。
墨卡托基金会中国特别代表阿克曼说,中国的互联网公益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样本性,如果互联网公益除了帮助筹款以外,还能探索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共识并推动,公益的作用在中国就会被放大,对全社会都有益。
科技向善,规则助力,透明与连接,正是今年“99公益日”的题中之义。孙懿表示,有效的合作是从了解开始的,本次思想汇是一次非常好的开始,在了解的基础上,腾讯公益非常愿意与各家平台一起推动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从彼此项目中寻找合作点,扬长补短,互相学习,为公益行业的共生共赢一块努力。
(新闻稿 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