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冰箱在进入用户家庭前,通常会经历哪些过程呢?
在我们的认知里,大概是该款机型的大规模量产、用户选购下单、最终配送入户。然而,面对用户需求的日益碎片化、个性化,大规模制造正逐渐丧失优势。同时,单一硬件的“匹配”,也难以真正走到用户的心坎儿里。
5月26日,海尔用1台冰箱的“智造”过程,奏响了一曲独特的“饮食生活交响乐”。并非“先量产、后下单”,而是连接消费场景,精准匹配需求:用户参与冰箱定制,互联工厂接到订单自动生产。除此之外,最终配送到用户家中的,也不止是冰箱,而是智慧厨房场景。
工厂定制生产背后:用户是指挥家
事实上,过去“大而全”的生产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支撑不了“消费升级”的需求,甚至带来了所谓的“消费降级”。相较之下,柔性智造模式可以打通产业链数据,直接链接用户需求。而海尔冰箱互联工厂所搭建的高端柔性线,仅一条就能满足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
在海尔冰箱的这支“交响乐”中,用户手机定制了1台智慧冰箱,互联工厂随即接收到了订单。伴随机械的转动声,原始的板材经过门体模组、箱体模组等步骤,被输送到成品包装的生产线上。与此同时,上万个传感器保证了产品、设备、用户之间的实时互联,模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成为海尔冰箱互联工厂的常态。用户从只参与产品购买环节,变成了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全流程。
从硬件科技到场景生态:用户是体验官
硬件需求的精准匹配并不是终点,相反,一场关于家庭场景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从单品到“成套化”,成为智慧家庭和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路径。海尔、美的、华为、小米等一众企业,都在推动家电进入场景消费时代。
以海尔冰箱为例,其实,最终配送到用户家中的,也不止是定制化冰箱,而是一套智慧厨房场景。通俗来讲,用户在未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已经被提前预判了。在以海尔冰箱为中枢的三翼鸟厨房中,冰箱能够控制厨房网器、购买食材、提供健身食谱……目前,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三翼鸟厨房已经覆盖“吃、买、存、做、洗、改(厨房局改)、母婴”7大场景。
未来,在产品、场景的双向迭代升级下,定制化、精准化的智慧饮食生活将随着物联网的推动走入千家万户。
(新闻稿 2021-05-27)